丰富的企业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5-0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本报讯(记者 缪志聪 通讯员 徐华)瘦瘦小小的朱萍有着一张青春稚嫩的脸,怎么看都更像一个大学生。这位1991年出生,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0902机械设计与制造班的毕业生,时隔4年之后再次回到母校后,身份也发生了转变,从校友变成了校园内最年轻的“90后”教师。

    大专毕业,工作后参加长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考试,并在两年后拿到了学士学位证书。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的门槛至少也得是研究生学历。

    为何一所高职院校愿意向这个“90后”女孩抛出橄榄枝?撇开学历,朱萍身上的“经验值”“技能值”令人惊讶:通过她编写代码的数控设备制作出来的零件精确度可达到0.01毫米,而一般数控员的精确度只有0.1毫米。2014年8月,朱萍代表单位江汉油田参加“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——湖北省技能状元选拔赛”职工组数控车工比赛,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,并被授予“湖北省技能状元”称号。2014年10月,她代表湖北省参加“全国数控大赛”又一次取得优异成绩,并晋升为数控车床的高级技师。2015年,她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“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,是湖北省最年轻的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。

    “正因为技能过硬,才令我们学院不拘一格‘挖’人才。”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金存对于招聘、选拔教师有着一条不同寻常路,“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看家本领就是技能,如果技能拔尖,年龄不是问题,学历也可以排在后面。”当得知朱萍有意向做实训指导老师时,学校如获至宝。经过不下10次沟通,学院和朱萍达成了意向,但朱萍依然按学校规定参加了理论和实践考试。最终,这个“90后”女孩以近乎完美的成绩通过考核。

    其实,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,这种以“技能论长短”的选拔机制并非首次。从2000年初,学校从扬州企业引进了一大批人才。该校机械学院副教授戴晓锋就是从工人成长起来的大学教授,是精通汽车修理和检测的技术能手。2007年,戴晓锋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特殊人才,从企业工人岗位引进学校成为一名教师,2014年,转评为副教授。

    一手是教学,一手是技能。2016年10月,扬工院正式出台《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引进办法》,将引进人才分为学科人才、学科或专业带头人、优秀人才、高技能人才或特殊人才等四大类,每一大类都有严格要求,并配套相应薪资待遇。破格引进的戴晓锋、朱萍就是一次次成功的探索。

    “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,学校应该本着对员工的要求去培养和指导他们,在课堂上就不应再是照本宣科地授课,而是课堂结合课本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。”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孙兴洋说,随着时代发展,高职教育要求越来越高,教师既要上得了课堂也要进得了厂房。为了锻造出货真价实的“双师型”教师,扬工院近日还特地出台了《“双师型”教师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。

    “如今‘双师型’教师在职业院校并不稀奇,但以严格的分级认定、年审注册的制度配套完善,可谓是全国首家。”扬工院人事处处长傅伟介绍,学校根据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划分为一至五级,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,获国家级教学名师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、全国技能能手、省级学科技术一等奖(前五)以上,即可达一级标准。有了分级就有了工作津贴标准。“《办法》通过以后,调整绩效工资方案的时候,主要就是通过‘双师型’教师工作津贴来提升薪资。”傅伟表示,这是触发动力机制,鼓励教师向“双师型”转变。

    具有讲师资格,又手持工程师证书,但两三年不进企业,或者只是进企业“打酱油”,令“双师”成了一道幌子。如何破局,扬工院再次拿出杀手锏,《办法》配套了严格的年审注册制。

    为了保持教师与企业不断线,扬工院每年都将对“双师”年审。“我们的目的就是让‘双师’到企业去,在企业才能了解现状,才能把生产的东西带回课堂,教给学生。”傅伟说。

    “要造工匠之才,必要有工匠之师,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是最好的教科书。”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金存说,这不仅让院校能够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,了解自己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,更重要的是,教师可以将鲜活的教学案例、最先进的工艺、最新的材料带回课堂,保持教育与生产一线不脱节,同时让教师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,真正服务社会,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。